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河南工业大学论坛|工大小窝|河南工业大学BBS|惜缘论坛|2006-2021工大小窝一直在你身边!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08|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徽派建筑,徽州古建筑,徽派建筑风格,中国徽派建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1 10:49: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古牌坊:牌坊是封建社会最高的荣誉象征,是用来标榜功德,宣扬封建礼数的。歙县多牌坊,这与徽商的发展、兴起和程朱理学的发源、影响有着渊远流长的关系。以儒学思想为精神世界主要内容的古代徽州人,地少不足以耕的自然条件成为他们向外拓展生存空间的主要动力。歙县人少小离乡背井,外出经商,足迹遍天涯。出门少则三年五载,多则数十载,为了高堂双亲有人照应,行前一般都要先完婚。在外经商,若不能发迹,则羞见家乡父老。商人发迹了,钱财显赫,明清时期,徽商达到鼎盛,出现了"无徽不成镇"的盛况,其财力左右国家经济命脉达三百余年之久。朝庭对徽商当然刮目相看,恩宠有加,徽商于是进入了"以商重文,以文入仕,以仕保商"的良性发展轨道。浪迹天涯而发迹的徽商,为了光宗耀祖,他们奏请皇上恩准,荣归故里,兴建牌坊,旌表功名、义寿、贞节……,树碑立传,以求流芳百世。黄山市现存的明清两代的牌坊甚多。著名的如歙县棠樾牌坊群、黟县西递胡文光刺史牌坊、歙县县城的许国石坊等等。  
牌坊是由棂星门衍变而来的。棂星原作灵星,灵星即天田星。汉高祖规定:祭天天先祭灵星。到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筑郊台(祭祀天地的建筑)外垣,设置灵星门。后移置于孔庙,用祭天的礼仪来尊重孔子。后来人们认为汉代祭祀灵星,是为了祈求丰年,与孔庙无关。又见改灵星为棂星。宋(南宋)元年以后,尤其是明清,这种建筑不仅置于郊坛、孔庙,还建于庙宇、陵墓、祠堂、衙署和园林前或街旁、里前、路口。也不仅用于祭天、祀孔,还用于褒扬功德,旌表节烈等等,于是灵星门不仅一变成为棂星门,而且再变为牌坊。牌坊就其建造意图来说,可分为三类:一类为标志坊;二类为功德坊;三类是标志科举成就的。  

古祠堂:祠堂是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徽州祠堂遍布城乡,现存祠堂最早的建于明弘治年间,至清代,多不胜举。总祠,作为当时重要的公共建筑,一般多置于村镇两端、傍山或有坡度的地方,规模较大,少则二进,多则四、五进,建筑依地形 浙次高起,主体建筑置殿后,颇富变化。单面为中轴线上两个或多个三合院相套而 成,配以牌坊。支祠平面多为四合院式。仅在歙县一地,一般较大的村镇,如许村、昌溪,总祠与 支祠在12个以上,现存的尚有5-6个。祠堂外观,正面较豪华,门厅多为五凤楼建 筑,两侧八字墙上饰以细腻的砖雕,其余三面较简洁。其结构与民居相同:内部穿 斗式木构架围以高墙。一般外檐柱多用木石混合,中进享堂的月梁、金柱粗硕。 斗柱为标准南方式,节头多为象鼻、凤头、如意,有时上面装有翼形云板。有些祠 堂寝殿虽为双层,但底层梁架仍齐整,一如单层,并绘有精致的彩画。由于“新安 人近雅”,故彩画色彩淡雅,其构图设色不同于北方,直接画于木地上。   
黟县南屏村的叶家祠堂、已经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摄影地,《菊豆》、《风月》、《卧虎藏龙》等多部著名影片,均在此取景拍摄。位于徽州区的呈坎罗东舒祠,在六十年代就已经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堪称国宝。  
祠堂作为徽派建筑的重要代表,是游客进行文化旅游不可或缺的内容。  

古石桥:徽州大地,人杰地灵。黄山白岳簇拥其间。新安江上、率水之滨,一座座古桥横卧于溪涧清流之上,给妩媚秀丽的山川平添了一种气势,正是一道风景,几多古韵。   
黄山市的古石桥,数量之众多,规模之宏伟,质量之坚固,工艺之精湛,造型之优美,堪称桥梁建筑艺术之大观。据志籍记载,仅石拱桥原有就700多座,现存490多座,50米以上工程浩大的石拱桥100余座。观其桥梁造型多姿,有平桥、拱桥、曲桥、月桥、廊桥等等。  
黄山多古桥是因为"郡处万山之中",地势高峻,江河纵横,水流迅急,阻隔商旅,不得不叠石为桥。明清时期,徽商鼎盛,资财殷实,又为建桥提供了物质条件。  
徽州自明代以来受程朱理学熏陶,郡邑多慷慨好义之士,愿出巨资或倡募筹资修桥。这些古石桥,点缀于青山绿水之间,与古塔、古民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构成古桥、流水、人家的古悠境界,是游者观光揽胜的好去处。古桥赏月更是别有一番情韵。“出云片片拥寒溪,江底初沉月一钩”的景象,令人迷醉,如幻如梦。  
徽州古桥无数,著名的如:  
歙县太平桥,修建于明弘治年间。纵列式发券, 16孔,桥面与栏杆用青色泥灰质角砾岩,桥身与分水垛用红色粉沙岩砌成, 长268 米,宽7.1米,系安徽省现存最长的古石桥。桥中心原有亭,亭内北面供奉佛像, 两旁立碑记,建国后为便于汽车行使,将亭拆除。1969年“七.五洪水”将栏杆、 桥面冲毁。后来桥面改成钢筋混凝土结构,同时用“悬挑”加筑两侧人行道,架装 栅栏。  
歙县还有一座很有特色的廊桥,位于北岸乡,棉溪河上,建于清中叶,石质,3拱券,长33米,宽4.7米 ,高6米,桥建廊,砖木结构,高约5米。南端门额“乡贤星”,北端门额“廉庵旧 址”。廊内11间,中间原有佛龛。沿墙置坐凳。东侧墙上辟8个大方窗,砖砌龟纹、梅 花纹等花格;西侧辟8个风洞窗,样式有满月、花瓶、桂叶、葫芦等。 北端西侧第 二间置一敞窗,外装“美人靠”。  
位于齐云山脚下的登封桥、屯溪老街口(花溪饭店口)的老大桥等等,都是古代工匠留给后人的巨大财富。  

古书院: 徽州自古学习成风,出过很多学术名家、大家,也留下了众多的书院,著名的如“南湖书院”、“紫阳书院”、“竹山书院”。  
南湖书院:坐落在黟县宏村南湖北畔,又名"以文家塾",建于清代嘉庆十九年,民国时期改为南湖小学。书院由志道堂、文昌阁、启蒙阁、会文阁、望湖楼和祗园六部分组成,另有庭院、操场,占地达1公顷。   
南湖书院外临一湖碧水,庭院内置花园假山,操场上有株百年龙柏。书院原有金色匾额"以文家塾"四字,为清朝翰林院侍讲、著名书法家梁同书年93岁时所书。西侧有一卷棚式屋顶的"望湖楼",上悬匾额"湖光山色"四字,系清代歙人、时任黟邑知县尹服题,今仍完好。登楼极目四野,湖光山色尽收眼底。曾任民国国务总理的汪大燮就启蒙于此。  
“紫阳书院”:位于歙县县城屏山南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邑人曹文植倡仪 复建。有建筑物近1800平方米,一直延用至清末。现基本保留着原先格局,存有朱 子殿、道志舍、德据舍、依仁舍、游艺舍、文公井。在朱子殿内,存有清康熙帝御 书的“学达信天”匾和乾隆帝御书的“百世经师”匾及乾隆五十五年程瑶田书写的 “古紫阳书院规条”石刻。东南甬道上由曹文植题额的“古紫阳书院”石门坊,仍 保存完好。  
竹山书院 位于歙县雄村。清乾隆年间曹翰屏建,建筑面积1130平方米。门个有空 场,场边为桃花坝,坝下即浙江。主体厅堂时门是前廊,隔天井为三开间后堂。右 廊有一侧门,通向内院。这里既有教室也有先生的书斋和住宿,活动用房。中间辟 有小院、花圃。廊道尽头,有庭园,名“清旷轩”,系一小型古典园林。当时曹氏族 约:“子弟中举者可在庭中植桂一株”,故又名桂花厅。现存有乾隆时诗人曹学诗 的“清旷赋”屏,书法家郑莱的“所得乃清旷”小篆匾额,及摹刻颜书“山中天” 石刻。园东北隅为文昌阁,筑于高台之上,平面呈八角形,俗称“八角亭”。阁楼 攒尖顶,葫芦形锡顶银光熠熠。八条垂脊末端翘起, 角下悬金雀铃。南面楼檐下悬“贯日凌 云”四字金匾。楼内藻井、梁坊彩绘灿然。原先供有文昌菩萨。   

古园林: 一代徽商富贾江南,造就了徽州的富庶,他们回到故乡大兴土木为自己修建豪宅、花园,灵巧的徽州工匠们,用自己的血汗,造就了这永垂不朽的徽州古园林。  
今日名声在外的苏州园林,其中不少名园,便是以徽派建筑为基准,更有者为徽商所见,将徽派园林带到了他乡。  
留存至今的徽派园林,著名的如位于徽州区唐模的檀干园, 关于檀干园的由来,有一段传说,唐模村有一许氏巨商,事母至孝,老母心想游玩杭州西湖,但当时关山阻隔,交通不便,难以成行,因此就不惜巨资,修了这样一个“小西湖”,供母娱乐。此种廉洁,从园亭布局处处摹仿西湖景观来看,是可以信的。  
从唐模东向进村,迎面一座用青石构筑的八角亭,亭榭上下三层,四边虚阁,飞檐八角各悬铁马,亭上有两方匾额:西书“云路”,东书“沙堤”。亭左临溪,沿堤有多株数百年古樟树;亭右为一小五谷祠,下面竖有一小巧别致的青石牌坊。越亭向西数十步便是有名的《同胞翰林》石牌坊。它宏伟壮丽的建筑设计和精致的徽派石雕艺术,是附近一带石坊中所罕见的。   
檀干园的正门上书匾额,两旁也有两幅楹联。其一是“溪流无岁月,堤树有春秋”,另一是“今之圣地王官谷,中有诗人丁卯桥”。门内两厅,壁上嵌有《重修檀干园碑记》。碑前甬道,系白色鹅卵石砌成,甬道的尽头有小神龛,内供唐代名臣张巡、许远碑位。拾级而上,“确皋精舍”是园内的主体建筑,规模宏敞,上廊恢宏大度,气宇轩昂;下廊客室明窗,各有悬联。舍周杂植各种花木,陈设徽派盆景,淡雅有致。  
园外长廊深处,墙下丹桂五株,冠盖笼荫。长廊中部,水榭亭亭,倚立荷塘。门作圆洞形,额题”花香洞里天“,楹联是:“沽酒好从沙口店,看花同上水心亭”。夏日良辰,邀二三佳友,凭栏观赏那些妖艳欲滴的出水芙蓉,浅酌低唱,可以乐而忘返。这是檀干园的“外湖”了。  
从“花香洞里天”向北,便是湖堤卧波,拱桥横跨,情趣似苏堤而小巧胜之。湖心有“镜亭”翼然,“镜亭”虽小,结构却雅致精巧。外亭云形,周围石栏水榭。柱上长联形象地描绘了这个美丽山村和小西湖的四时景色:“喜桃露春稼,荷云夏净,桂芬秋馥,梅雪冬妍,地僻历俱忘,四序且凭花事告”。内亭入门处悬有“镜亭”二字的横额。亭壁系用大理石砌成。最足珍贵的是,亭壁镶嵌着宋、明以来,举凡苏、黄、米、蔡以及文、祝、董诸家书法碑刻十八块,正、草、隶、篆诸体俱备,镌工技术精湛,可叹观止。  
西行有一石桥,名“录官桥”。桥下水潭深碧,桥南百年古树,连绵掩翠,约计里许,笼罩着一半湖面和唐模村庄,“全村同在画中居”可谓 名不虚传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楼主| 发表于 2009-9-1 10:50:18 | 只看该作者
徽州位于安徽南陲,地处黄山白岳之间,山川毓秀,民物丰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发达的文化。

  徽州各地的民居住宅、祠堂、厢宇、牌坊、亭、塔、墓等建筑上的许多构件和局部,都饰以精美的石、木、砖雕。常见的如:牌坊、石狮、石马、座门、门窗、栏杆等。古徽州,民间建筑艺术相当发达 建房有别具一格的传统旧俗。农村建房很讲究“风水”,认为房屋的大门忌对烟囱,立门对烟囱,就在大门楣上挂上镜子和剪刀,谓之“解煞”。门前行走的大路,也忌讳路的走向对准大门。徽州民居建筑,都是先由木匠立屋架,然后才盖瓦封墙。立屋架这天是个大喜之日,亲朋好友都要前来祝贺。屋架中有根正梁,是非常讲究的。砍伐时,拴绳牵挂,并用木马承托,绝不能落地。上梁时,披红挂彩的正梁两端插着金花,架在木马上,切忌人从梁上跨过,面前摆着猪头、鱼、鸡和其他供品,并点燃一对蜡烛,由房东上香祭梁,接着木匠撒着五供谷,口念赞词,手提酒壶,四方祭灵。赞梁仪式结束,撤去供品,在鞭炮声中上梁。木匠又有一番礼赞,众人齐声喝好。上梁日,要当天盖好屋瓦。

  徽州民居在屋檐下面和门、窗上面,还有个小屋檐,这叫“短檐”。传说当年宋太祖到徽州,在山中遇雨,避雨于一家山民的屋檐下,因屋檐短小,宋太祖被淋得浑身透湿,后来山民发现当朝天子竟在自家屋檐下避雨,连忙跪下请罪。太祖问他屋檐为什么造得这么短小?山民回答说是从祖上沿袭下来的,一向如此,太祖说:祖上的旧制虽说不能更改,但你可以在屋檐下再造一个屋檐,以利行人避雨。山民听后连称遵旨,当即请人在门、窗上端修了一道屋檐。一家修檐,百家效仿,渐渐地徽州的民居都修上了上下两层屋檐。

  徽州的民居绝大多数都设有“天井”,三间屋的“天井”设在厅前,四合屋的“天井”设在厅中,这种设计可以使屋内光线充足,空气流通,但不好的地方是冬天冷,雨天潮。“天井”的设计跟徽商也有极大关系。经商之人,总怕财源外流,就造天井,使屋前脊的雨水不致流向屋外,而顺势纳入天井之中,名之曰:“四水到堂”,图个财不外流的吉利。徽州的民居,四周均用高墙围起,谓之“封火墙”,远远望去像是古城堡。这种高墙深宅,进门为前庭,中设天井,后设厅堂。厅堂后用中门隔开,设一堂二卧室,堂室后又是一道封火墙,靠墙设天井,两旁建厢房,这是第一进;第二进的结构为一脊分两堂,前后两天井,中有隔扇,有卧室四间,堂室两个;第三进、第四进或往后的更多进,结构都是如此。徽州最大的民居往往是“三十六个天井,七十二个槛窗,一百多个门庭”。

徽州的私家园林都是因地势而筑,布局精巧,配以池水、假山、嘉树、花径、小榭、亭阁等,构成一个很幽静的小天地。私家园林的室内摆设极为雅致。一般正堂挂有中堂、对联,两边板壁上挂四幅长条古画,加上八仙桌、太师椅,都是古色古香的。讲究一点的屋内,处处有木雕装饰,在梁撑、窗衣、槛子门上木雕尤为精致。上堂檐口两柱檐撑,一般左雕“松鹤图”,右雕“椰鹿图”,图内镂空,立体感强,显得栩栩如生。有的在两厢槛子门上端,雕上“麒麟戏凤”、“鹤舞雄狮”、“喜鹊登梅”、“百鸟啼鸣”及锦鸡、梅花鹿等图案,都是活灵活现。有的在槛子门的槛棍栅上,还雕有各种字样,如“寿”、“福” 及“万代荣华”、“竹繁松茂”等。 有的还雕有各式各样的故事图案,人物有表情,故事有情节,有环境气氛,表现得精巧细腻,令人叹为观止。徽州的私家园林,虽不如都市或宫廷园林的规模宏大,但却显得小巧玲珑,古朴典雅。由于建筑棱角突兀,极不规整,人在其内,外面人只能窥其局部,颇具谐趣。登亭顶平台,极目四望,又有另一番情致。
3
 楼主| 发表于 2009-9-1 10:50:37 | 只看该作者
徽派建筑艺术风格,可以概括为:自然古朴,隐僻典雅。它不矫饰,不做作,自自然然,顺乎形势,与大自然保持和谐,以大自然为依皈;它不趋时势,不赶时髦,不务时兴。此谓之自然。它笃守古制,信守传统,推崇儒教,兼蓄道、释,坚持宗族法规,崇奉风水,追求朴素淳真,此谓之古朴。它含隐蓄秀,奥僻深邃、凝重孤峭,寂寥幽丽,此谓之隐僻。它典正雅致,庄重高洁,文质彬彬,不染尘俗,此谓之典雅。清代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三二云,“徽之为郡在山岭川谷崎岖之中。”卜山筑室,择水定居,必因地制宜,顺乎自然。尤为难得的是,徽人身处黄山、白岳(齐白云)之间,新安江之畔,山水之乐,得天独厚。故依山傍水、背山面水是徽派建筑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客观反映,也是徽派建筑之所以获得自然禀赋的基本条件。徽州山高路险,溪水回环,故虽曲径通幽,富柳暗花明之趣,但却寂寥清僻、闭塞偏远。这是造成徽派建筑具有隐僻特色的重要原因。《新安竹枝词》(清代乾隆年间盐商方西畴撰)云:“山乡僻处少尘嚣,多往山陬与水涯,到死不知城市路,近村随地有烟霞。”徽派建筑就错落在这咱人皆古质、俗尚真淳的桃源世界里,因而也绕以古朴的氛围,散发着古朴的气韵。清代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卷三云:

  袁中郎记曰:“新安江清澈见底,峰峦叠翠,隐隐见水中,时有突出水面者,嵌空如湖石。江行之一快也。江为山所夹,东流千里,石湍迅速,目所注视,辄不能了;而山喜为回合,数步一转。前舟莽莽,忽如入壁,折而随之,乃知其为窦也。新安江经严州,至钱塘入海。自张公山至钱塘,共三百六十滩。谚曰:‘一滩高一丈,徽州在天上。’李供奉诗云:‘闻说京华渡,东连五百滩。他年一携手,摇艇入新安。’”

  这里,生动地描绘了徽州山水的隐秀美,在如此山水之间营造的建筑,当然也要运用隐秀手法去绘制、构筑,直至形成隐秀古奥的隐僻特色。故错落在丛山峻岭、潺潺流水中的民居,均追求环水抱山、披绿含翠、明暗掩映之美,其色泽、体量、架构、形式、空间,均与自然环境保持一致,而具有隐僻的特色。如清代嘉庆年间之歙县桂溪村(今属小溪乡),可谓“望衡对宇,栉比千家,鸡犬桑麻,村烟殷庶。祁年报本,有社有祠。别墅花轩与梵宫佛刹飞薨于茂林修竹间,一望如锦绡。而文苑奎楼腾辉煌射斗,弦诵之声更与樵歌机杵声相错。“(《桂溪项氏族谱》)这里,环境的优美寂静与建筑物的隐僻典雅均具有典型意义。数百年来,徽派建筑就点缀在这享有“山水画廊”之誉的徽州大地上,始终保持着独特的艺术风格。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比较成熟的建筑流派,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堂、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最具特色的又数传统民居,它集中地反映了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
       徽州村落由多种关系构成,地理环境、风水追求和观念意识都对村落布局产生影响。其中风水追求和观念意识又作用于地理环境因素之上,形成徽州村落布局特色。
       黟县宏村汪氏始祖于南宋绍熙元年(1190年)选居雷岗山下,当时这一带幽谷茂林,邕溪沿山脚由西至东,村西另有羊栈河从北往南。汪氏先祖认为两条河不在村西汇合然后向南绕村而过,是一大缺陷。南宋德 年间,暴雨引起邕溪改道,同羊栈河汇西绕南,符合汪氏祖的意思。明永乐年间,汪氏祠堂3次聘请风水师何可达对村落进行总体规划。经过10年的努力,将村中一天然泉眼扩掘成半月形塘,以储“内阳之水”而镇“丙丁之火”,并从邕溪中引西来之水,转向东边流出,以趋大势。明万历年间,又在村南开挖南湖,储“中阳之水”以辟邪;同时将邕溪之水引入村,经九曲十弯,贯穿村中月塘,穿过家家门口,再往南注入南湖。月塘南湖水系是构成宏村形态的主要特征,水是财富的象征,水渠引水到各家,预示着全村财源茂盛。
       徽州宅居的基本形式为天井庭院形布置,即由房屋和围墙组成封闭的空间,院内以南向厅堂为主,东西两厢为辅,中间为天井,平面组成为凹字形。房屋除大门外,只开少数小窗,采光主要靠天井。徽州宅居往往套建,一进套一进,结构大抵相同。这种深宅里居住的都是一个家族,随着子孙繁衍,房子越建越多,故人们称呼大家族有“三十六天井,七十二槛窗”。一般是一个独立家庭住一进,36个天井就有36进,一个大家族就有36个独立家庭。边门一闭,各家各户独立过日子;边门一开,一个大门出入,一个祖宗牌下祭先人。它生动地体现了古徽州聚族而居的民风。这种高墙深宅式的建筑,千丁之族未尝散居的民风,在中国也是少见的。
       徽州民居是以柱、枋、梁、檩、椽等构件组成的木结构建筑,梁托、瓜柱、叉手、雀替、斗栱等大都进行镂雕加工,装饰以漂亮的花纹、线脚。房屋天井四周的檐下撑木多雕成各种神仙人物、飞禽走兽和戏剧故事,非常生动。梁架上的叉手和霸拳则多做成云朵状,相互勾连迂回的流畅线条,飘逸俊俏,美不胜收。
       徽州民居的外观造型颇具特色,除一般中国古代建筑的低层、坡顶形式外,着重采用了马头山墙的建筑造型,将房屋两端的山墙升高超过屋面及屋脊,并以水平线条状的山墙檐收顶。为了避免山墙檐距屋面的高差过大,采取了向屋檐方向逐渐跌落的形式,既节约了材料,又使山墙高低错落,富于变化。这原是为了防火,故俗称“封火墙”。
       天井是徽州民居中最基本的建筑格式,几乎每一幢宅居都设有天井。从建筑功能上看,这种设计使得屋内光线充足,空气流通,并有利于排水。居室中的厅堂面对天井开放,厅堂和天井融为一体,坐在厅堂内能够晨沐朝霞,夜观星斗,名副其实地坐“井”观天。有些家庭还在天井中设置假山,筑池养殖金鱼,摆放盆景,使天井成了搬进室内的庭院,这可以说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4
 楼主| 发表于 2009-9-1 10:51:11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是“天人合一”,徽派建筑追求的也是“天人合一”,这里的“天”既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徽州为山岗丘陵地貌,溪流水塘遍布,民居多借助山水格局,依山傍水而建。白墙青瓦马头墙,绿水青山蔚蓝天,大自然与建筑完全融为一体。
在当今世界,推动建筑向节能、绿色、智能化方向发展,是建筑业实践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在此大环境下,安徽也正努力由建筑大省向建筑强省转变,并结合当地建筑的特点进行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建筑的设计。                                                                                                         1、 从狭小的天井到宽敞明亮的中庭 提到安徽地方特色建筑,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徽州古民居。天井是徽派建筑中一种重要的建筑形式,徽州民居绝大多数都设有天井。天井因其能有效改善整个住宅的小气候而延用至今,房屋的进深过大时,利用天井既有适当的采光面,又能减少 夏日的日照,通过天井能将建筑底部的风拔上来,有利于建筑内部空气流动。同时,天井下形成的蓄水池可在干燥的季节调节室内湿润度,并为突发的火灾提供水源。 旧式的天井虽然有诸多有点,但也存在不足。我们可以运用可持续发展的新技术对其进行改造。适当扩大天井面积,在顶上覆盖玻璃窗,形成宽敞明亮的中庭,有效的改善了天井原来的阴暗状况。还可适当降低南面房屋高度,形成南低北高的错落形势。冬天阳光从中庭天窗射入,能够照到北面,只要天气晴朗,白天均无需开灯,有效节约了能耗。 同时,也不必牺牲天井原有的拔风作用,只需在屋顶加设通风口,并在建筑地下2米左右深处,间隔埋设若干根数十米长的小管道,管道出口一端在中庭,另一头在数十米外的空旷地。一方面,热空气从下往上从屋顶通风口散逸出去,形成“烟囱效应”;另一方面,从地面抽取得热风经过数十米长的通风管道时,管道内湿冷的泥土会给风降温,进入中庭内的既是凉爽空气。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对其进行过滤处理,使室内满溢新鲜空气                                                                 2、 变木雕窗为平开窗和采光窗 房屋的窗口有很多用处,提供视窗、空气流通、传播太阳辐射以及吸收和储存热能、光能和室内的通风换气。由于文化背景的影响,徽州民居多采用木雕窗形式,且开窗面积较小,不利于冬季享受充足阳光,也减弱了室内空气流通的强度,不符合绿色生态建筑的要求,必须进行改造。门窗对开能形成穿堂风,对于皖南地区夏季高温高湿的气候而言,穿堂风的散热祛湿作用是比较重要的。将徽州民居的木雕窗改为透光、通风性更好的玻璃平开窗,并设于建筑物的相对方位。户外的风进入建筑物内所产生的空气压力的不同就会引起风进入的一面压力增强,而没风的另一面墙附近就会产生一个低压区,这样就使得空气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见图1)。这样的水平导风雨垂直的“烟囱”拔风向结合,就形成了室内的自然通风的完整体系(见图2),从而大大节省室内供冷与采暖的能耗此外,不仅可以在房屋的外部获取光能,也可以通过在屋顶设置采光窗,从内部采集阳光。图3展示了采光窗的设计,可在夏季阻挡太阳直射,而在冬季供暖季节能够享受充足阳光及太阳辐射。                                                                                      3、传统坡屋顶的新生命 坡屋顶作为传统建筑屋顶的一个分类,由于其较普通平屋顶能更有效的保温隔热,所以应用最为广泛,绝大多数民居都是坡屋顶的形势。而对于雨水较多的皖南地区来讲,坡屋顶有效组织排水的优点也极为重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在重新审视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的今天,传统的坡屋顶被赋予了新的功能、形式、诸多的技术设计及可持续的建筑设计理念。 首先,现代建筑坡屋顶多采用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与传统民居木屋架不同的是,现浇楼板覆盖的空间可以居住生活,而不是纯粹的让结构屋架占用。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光照、排水、造型、人体活动尺度等因素,合理设计屋顶坡度,即可充分利用坡屋顶内部空间,达到节约土地、节约成本的目的。 此外,还可大胆打破传统坡屋顶封闭的、纯粹的、单一的形象,将坡屋顶结合屋顶露台进行设计,并对露台进行绿化设计。这样几克服了传统坡屋顶比较封闭的缺点,也使得坡屋顶内部空间利用更加合理。同时又为居者提供了更多样的是内外活动空间。并且,绿色屋顶在调节室内温度、降低能耗、提高能源利用率等方面都可起到积极作用,被广泛应用于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建筑中。 还有一点,在不对传统坡屋顶外部形态进行改造的前提下,从屋顶材料的运用上入手,以实现构筑绿色建筑的目标。即变传统的单层屋顶为双层屋顶。第一层是太阳能储热板,它所贮存的太阳能可用于室内的供冷、采暖、热水供应等,最大限度的利用太阳能这种无污染的绿色能源;第二层是敷于屋顶的高密度泡沫板保温层,其能有效阻挡紫外线入侵,并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夏季室内的热量吸收及冬季的热量散失。 值得一提的还有一点,即将雨水收集与坡屋顶的设计想结合。前面我们将传统民居的天井改造成玻璃顶中庭,牺牲了原来井底收集雨水的功能,而可在此加以补充。以屋顶作为收集和引导雨水的表面;再以檐槽、落水管和一些辅助管道将雨水从屋顶收集区输送到蓄水池。最后将雨水过滤,并通过管道输送到卫生间、洗衣房、花园等需要用水的地方。这样就形成了一套简易的雨水收集系统(如图4)。在现今,全社会提倡“节约每一滴水”的形势下,雨水收集系统可以说是绿色建筑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以小投入带来大收益的 典型。 4、在建筑周边合理配植树木以形成另一面马头墙 徽州民居的另一大特色即层层跌落、错落有致的马头墙设计。 每幢徽州民居两侧山墙均高出屋背,并随屋顶的斜坡而层层跌落,其墙壁呈粉白色,墙顶起伏着象征性的马头形,呈黛青色。这就是所谓的马头墙。其有的中间高两头低,微见屋脊坡顶,半掩半映,黑白分明;有的两端人字型斜下,两端跌落数阶,檐角青瓦起垫飞翘。马头墙不但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实用功能。由于它体积大,覆盖面广,故夏可挡炎炎烈日,冬可防凛冽北风。此外,还可以防火防盗,“封火山墙”一名也由此产生。此外,徽州建筑还常 设斗拱,逐级外跳,以支撑屋檐,楼亭之上飞檐翘角,各呈异彩。竖直凸起的马头墙与水平突出的挑檐相互结合,扩大了建筑外部的阴影面积,有效的控制了太阳热量的获取。 对这方面的改造与对以上几方面的改造有所不同,并不是从建筑本身着手,而是在房屋周边种植绿色植物,以此来间接实现对太阳热量获取的进一步控制。种植在房屋与太阳之间的树木可以阻止70%左右的热量,是房屋温度显著降低。在种植时还应注意到:1、高大的树木应该种植在距离房屋较近的地方,使得这些树木的分枝不会遮挡冬季的阳光 2、选择一些不太高大的植物种植于距离房屋较远处,避免其阻碍冬季日光吸收。图5是一种对减少能量消耗的理想种植设计。树木除了可以防止吸收热量之外,还可以通过蒸发蒸腾作用对一个区域进行制冷。还有净化空气、降低噪音的作用。
5
发表于 2009-9-1 10:53:03 | 只看该作者
整啥呢/:A024? /:A024?
6
发表于 2009-9-1 11:14:26 | 只看该作者
哇  还真多啊




我没看





直接回帖  




哈哈
7
 楼主| 发表于 2009-9-1 14:53:33 | 只看该作者
呵呵,其实我也没看类,得看看
8
发表于 2009-9-1 16:32:23 | 只看该作者
/:A033? /:A033?

新生你太让我感动了,可惜这不是我要的东西

我要的是一些建筑专业的细节。。
9
发表于 2009-9-1 16:50:07 | 只看该作者
唉,为了领红包,灌~~~~~~~~~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9-2 10:36:15 | 只看该作者
呵呵,我还不至于想领红包到这种程度,楼主,我也不清楚应该找哪方面的,呵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联系我们|工大小窝 ( 豫ICP备06010094号  

GMT+8, 2024-5-4 04:23 , Processed in 0.12512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